欢迎访问66财经,我们专注于分享专业财经知识!
66财经 > 保险理财 > 移动支付在农村的广泛应用还需要改善哪些条件(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推广的困境)

移动支付在农村的广泛应用还需要改善哪些条件(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推广的困境)

优质
66财经 2023-12-08 23:00:03 96次浏览 来源:金卡生活
最佳经验
本文由金卡生活推荐
全网优质答案

移动支付在农村的广泛应用还需要改善哪些条件(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推广的困境)

移动支付在农村的广泛应用还需要改善哪些条件(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推广的困境)

《金卡生活》杂志

中国银联 主管主办

理论研究 实务探讨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移动支付在农村的广泛应用还需要改善哪些条件(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推广的困境)

作者供职于江苏太仓农村商业银行

实习编辑 | 王慧敏

摘要:农村地区移动支付正飞速发展,有主导未来农村地区电子支付的发展趋势。而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作为县域普惠金融的践行者、领跑者,必须深入挖掘移动支付的新时代价值,抢占农村地区移动终端,推进移动支付金融服务创新,构建“支付+”金融综合服务环境,积极探索发展交易银行,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移动金融服务体系,增强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能力,积极拓展“大零售”业务,夯实未来可持续发展根基。

农村地区支付现状、特点与趋势

支付环境明显改善。据人民银行《2017年农村地区支付业务发展总体情况》统计:截至2017年末,农村地区特约商户526.33万户,同比增长12.39%;ATM数量37.74万台,同比增长9.97%;全年发生交易134.82亿笔,同比下降21.56%,交易金额23.05万亿元,增长2.67%;POS机数量711.49万台,新增34.53万台,同比增长5.1%。2017年发生交易24.58亿笔,金额7.36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6.57%、6%;除ATM、POS机之外的其他自助服务终端18.24万台,同比减少0.68万台;2017年发生交易5.16亿笔,金额2.14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7.57%、1.83%;助农取款服务点91.4万个,村级行政区覆盖率达97.34%,村均拥有量1.73个,2017年共办理支付业务4.51亿笔,金额3651.9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8.89%、14.03%。

支付结算系统基本全覆盖。截至2017年末,农村地区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的银行网点9.49万个,代理银行网点2.72万个,合计共12.21万个,覆盖比率为96.83%,同比增长3.37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末,以参与者身份接入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的银行网点4.4056万个,基本覆盖全国近8万家农村信用社、农商行等合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2017年农村地区通过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办理业务33.49亿笔,金额6.6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23%、23.02%,交易增长十分迅速。

银行结算账户稳步增长。其一,银行结算账户开户数量稳步增长。截至2017年末,农村地区累计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1966.51万户,同比新增7.87%;累计开立农村地区个人银行结算账户39.66亿户,人均4.08户,同比新增11.37%。其二,银行卡数量持续增长但增幅放缓。截至2017年末,农村地区银行卡数量28.81亿张。人均持卡2.97张。其中,借记卡26.91亿张,当年新增3.04亿张,增长12.74%;信用卡1.75亿张,当年新增0.10亿张,增长6.06%。

电子银行业务持续分化。银行业金融机构。截至2017年末,农村地区网上银行累计开通5.31亿户,同比新增1.02亿户,增幅23.78%;2017年发生网银支付业务笔数94.69亿笔,金额152.73万亿元,交易金额同比小幅增长。手机银行累计开通5.17亿户,同比增长38.61%;发生手机银行支付业务91.10亿笔,金额38.8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12%、66.2%。电话银行开通数累计1.9亿户,较2016年减少0.25亿户,下降11.63%;发生电话银行支付业务9788.24万笔,金额1214.7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6.22%、55.37%。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2017年为农村地区电子商务提供收款服务4.60亿笔,金额5543.13亿元。

在非银行支付机构方面。2017年,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农村地区提供网络支付业务1417.82亿笔,金额45万亿元。其中,互联网支付122.73亿笔,金额2.1万亿元,单笔金额171.11元;移动支付1295.09亿笔,金额42.9万亿元,单笔金额331.25元,占据绝对优势。同时,非银行支付机构2017年为农村地区网络商户提供收款服务2.77亿笔,金额1791.68亿元,单笔金额为646.82元。

移动支付渐成发展趋势。从上述分析可知,经过长期投入和努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相关软硬件资源配置不断提升,整体支付环境逐年改善。但从支付业务渠道和方式来看,实体银行网点、支付终端、支付业务呈疲软或下降趋势;电子银行支付出现明显分化,其中手机银行快速增长,网银支付持平,电话银行业务明显萎缩。同时,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市场持续高速增长,非银支付机构在为社会提供小额、快捷、便民的支付服务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我国支付服务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移动支付对地理条件及网点设置的依赖程度较低,能够快捷方便地开展支付操作,这对金融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而言,是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的重要抓手。政府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和政策,推动农村移动支付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农村地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积极响应,不断推出新兴支付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快速发展。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与支付宝对接合作,开通支付账户对公提现业务,极大便利了农村电商企业在支付平台上的沉淀资金回流。京东金融和中国银联宣布将在移动支付和农村金融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发力农村支付服务建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汇易达”手机支付业务,便利广大乡村民众使用移动支付。银盛支付建立村镇O2O电商平台“乐村淘”,帮助农民实现网上购物和网上销售农产品,并实现全部交易在线上完成下单支付。同时,各类手机钱包App、手机刷卡支付、条码支付等,也大量深入到农村支付体系中,成为农村移动支付建设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力量。

据CNNIC统计,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从2007年的7.4%增长到2018年6月的36.5%。相应的,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也迅速从2007年的0.53亿增长到2018年6月的2.11亿,占总体网民比例的26.3%。其中,农村手机网民用户规模增长显著,从2008年的0.4亿增长到2015年的1.95亿,占比高达87.1%。截至2018年6月,手机网民占比进一步攀升到98.3%。同时,2017年农村地区网民线下消费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已由2016年底的31.7%提升至47.1%。这些都说明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用户体验的提升较好地满足了包括农村网民在内的用户需求,移动支付加速向农村地区渗透。

农商行面临的移动支付竞争环境分析

随着农村地区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普及率逐年提高,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潜力不断释放,农村地区非银行支付业务较快发展,涉农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移动金融服务,助推移动金融竞争迅速从城市延伸到农村地区。但无论是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小额、快捷、便民支付领域的创新中走向线上线下一体化,还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支付结算渠道的整合、跟进与创新,以及对农村地区整体移动支付环境建设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农商行视角采用迈克尔·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来分析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竞争环境(图1)。

图1 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对农商行“五力分析模型”示意图

移动支付在农村的广泛应用还需要改善哪些条件(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推广的困境)

同行业内部的竞争。城市金融竞争愈演愈烈,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的引导下,各银行业机构纷纷进军农村金融市场,在县域范围内,基本形成了以当地农商行及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外资银行、村镇银行为补充的竞争格局。农商行在大多乡、镇、村拥有较强的传统影响力,但在主城区、建制镇区的占有率却相对不足,与大中型银行形成强烈竞争。非银行支付在这些地区也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相比之下,农商行在结算渠道、科技实力、安全性能、市场敏感度、客户定位、产品组合、服务水平等方面尚存不小差距,其电子银行业务,尤其是移动支付起步晚,产品功能相对单一,获客能力较弱。从竞争关系上不难发现,在打破刚性兑付的当下,用户对资金安全与支付便捷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农商行移动支付(手机银行)在安全性上无法与大中型银行匹敌,在便捷性上无法与非银行支付竞争,在移动支付大环境下必将造成农商行客户或资金流失。

潜在进入者威胁。大中型银行近年来加速科技金融布局,围绕“金融+科技”展开创新,在移动支付、直销银行、交易银行、智能网点等领域发力。尤其是在移动支付方面,各商业银行不断推陈出新、完善功能、大力营销,将移动金融渠道建设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以期突破传统获客模式桎梏。新的发展趋势必然蚕食农商行在农村地区的既有优势。除了实体金融机构对农商行带来竞争冲击外,以微众银行、网商银行、新网银行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他们借助互联网线上渠道为广大个人消费者、个体工商户以及小微企业提供特色、普惠、便捷的金融服务,其虚拟线上服务模式突破时空限制,无疑对农商行传统线下金融服务造成威胁。随着“三农”领域供给侧改革、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政策的加速推进,众多金融机构将纷纷涉足农村金融市场蓝海,农村地区支付领域的金融竞争还将进一步加剧。

潜在替代品的竞争。非银行支付依托其操作便捷、费用低廉、功能多样等特点,对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及手机银行业务造成直接挤压。目前,现金支付和传统银行支付的存在感逐渐减弱,前者逐渐成为第非银行支付的辅助和补充,后者则主要转向大额交易场景。根据艾瑞咨询调查,非银行支付已悄然改变了年轻消费者的支付习惯,非银行支付绕开了银行账户体系,使银行部分支付结算功能被替代。而且,年轻人支付习惯的改变也将逐渐影响到其父母一辈的支付习惯,进而提升非银行支付平台在中老人中的渗透率。同时,非银行支付平台在线下不断发力,逐渐走向线上线下支付一体化,有效延伸业务广度和服务深度。而农商行主要以县域为经营范围,其功能定位和网点布局等优势均体现在线下,随着用户支付习惯的改变,农商行将丧失部分传统竞争优势,提高客户维护成本,也增加了农商行后起追赶的难度。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移动支付业务是新兴业务,也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业务,固然离不开科技支持。而农商行在技术支撑、人才储备、系统开发、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力量还较薄弱,相关科技项目开发及管理经验还不足。包括手机银行在内的移动支付属于新兴科技,起点高,专业性强,对于一般的县域农商行来说,在采购、开发、建设、维护、升级完善等方面将面临不小的挑战。农商行往往不具备独立开发新系统的能力,主要靠委托外包的方式开发科技系统,这容易造成系统质量控制不严,用户信任度不高等问题。在与设备供应商、应用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合作中,农商行也往往难有较强话语权。同时,农商行本身业务相对简单,移动支付业务主要以线下业务复制至线上为主,个性化、综合性服务提供不足。农商行因经营地域和自身规模的限制,也极难获得与主流非银行支付平台合作的机会,争取有利议价地位也更加艰难。

用户的议价能力。在县域城区、建制镇、经济发达乡镇,大中银行几乎均有涉足,第三方支付服务覆盖面也较广,用户在这些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选择面较广,议价能力相对较强。而在除此之外较偏远的落后乡镇和欠发达地区,农商行是支付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拥有较强的垄断优势,用户对农商行服务的忠诚度较高。但随着移动支付(包括非银行支付、银行同业机构)时空无限性的冲击,以及农村居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商行服务若不改革创新,将很难固守这种既有优势。目前,在移动支付免费服务的环境下,其竞争更多体现在用户体验、安全性能、便捷程度、综合服务等方面,且部分客户在习惯了第三方支付服务后,对农商行的服务方式和相关业务规定会变得更加挑剔,这对刚处于起步阶段的农商行移动支付业务来说,无疑增加了获客与拓展的难度。

移动支付环境下农商行面临的发展困境

移动支付对农商行业务经营的影响已然超越了支付结算本身。从微观角度看,移动支付迅速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原有的银行柜面支付业务被用户自助线上支付大幅替代,非银行支付机构异军突起,在小额高频支付领域占据绝对优势,对农商行卡基支付结算业务带来直接冲击。从宏观角度看,非银行支付机构已成为我国支付市场中的重要力量,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支付方式、提升服务质量,有效改善了用户支付服务环境。移动支付潜移默化地提升了用户理财意识,加之各类基于移动支付的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用户理财渠道得到了极大丰富,用户重新配置资源的行为将对农商行业务带来不利影响。移动支付迅速从线上向线下拓展,从城市向农村地区渗透,不仅在地域范围上与农商行正面交锋,在业务领域上亦展开了激烈争夺,使农商行承受不小经营转型压力。

获客难度增加。据《2017年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显示,30岁以下的中青年是移动支付最大用户群,占比达80.9%。31-40岁用户群占比14.4%;40岁以上用户占比4.6%(这是农商行的主要客户群)。虽然我国网民结构呈年轻化态势,而农商行客户结构老龄化比较严重,二者重合度较小。但与2016年底相比,40岁及以上中高龄群体占比增长了2个百分点。加之信息化趋势的不可逆性、互联网用户的加速迭代,以及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地区青年人群加速向城镇流动,导致乡村地区人口结构继续趋于老龄化,这对农商行客户结构优化和客户拓展带来较大难度。

负债成本提高。近年来,移动支付飞速发展带来用户虚拟账户及资金沉淀剧增,各类线上理财渠道和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并携收益高、门槛低、定活互转、随用随取、无募集期、操作便捷等优势,极大满足了农村居民小额资金的理财需求和增值预期。在低成本活期存款理财化的趋势下,各银行同业机构也竞相展开竞争性创新,纷纷推出靠档计息、质押转让等性质的存款,在形式上高息揽存定期存款,实质上是高息存款的活期化,增加了农商行后期跟进的流动性管理难度,也推升了农商行负债业务的成本。

中间业务拓展受限。农商行中间业务以银行卡、结算清算和理财等传统业务为主,在咨询、代理、顾问等知识型高收益业务方面则明显不足。除了受制于经营牌照外,主要困难在于:一是在县域城镇,农商行与大中型商业银行无力竞争中青年客户群和高端客户群,他们往往给农商行打上以老龄客户为主、产品单一、功能较少、应用场景不足、用户体验不佳等标签。二是非银行支付平台依托网络及科技创新优势,中间业务品类全、费率低、体验佳、操作更便捷,对农商行中间业务拓展带来了无形压力。据统计,A股上市农商行2017年的净息差收入占比达90%左右,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仅保持在5%左右,与大中型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20%左右(国外更高)相比则相形见绌。

传统优势遭到侵蚀。智能手机在农村的普及让原先大量不经常使用电脑的中老年人、农村居民逐渐成为移动支付用户,把支付“脱媒”效应传导到农商行的核心客户群。在购物、旅游、传媒、教育、游戏娱乐等线上领域,移动支付场景的覆盖面越来越广,且以二维码支付为代表的线下移动支付场景也快速延伸到超市、餐饮、交通、住宿、医疗等领域,动摇了农商行传统卡基支付地位,客户黏性、忠诚度、满意度均受到不小影响。而发达地区的农商行近年来手机银行业务的快速拓展,也使得柜面替代率越来越高,这必然导致农商行传统网点转型并有效分流冗员。此外,金融科技的发展导致金融竞争加剧,城镇地区大中银行网点加速智能化转型,农商行与之差距会进一步拉大。移动金融与金融科技加速融合使得大中型金融机构有能力拓展原先无力覆盖的“长尾”客户群,将金融竞争迅速导向农村地区,冲击农商行既有的市场份额。

服务区域单一。单一县域的服务范围间接导致了农商行客户群体与投向产业也较单一。由于县域本身地域的限制难以形成多样化的产业体系,而农商行因政策导向、经营资质和地域所限带来的天然聚焦策略使其在当地的市场份额较大,如若优势产业遭遇不景气,农商行将承受巨大的行业集中度风险。虽然发展较快的农商行(以上市农商行为代表)已尝试开拓异地分支机构,但受制于农商行传统“关系型借贷”而难以快速将业务复制到异地,从而仍难以形成有效的风险分散效应。如何在移动金融大发展的当下更好地实现本土化管理、更加熟悉并融入当地情况、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探索可复制业务发展模式,成为农商行在未来一段时期寻求异地经营突破的重点。

信贷结构失衡。农商行零售业务与对公业务发展不平衡。面对外部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零售业务成为抵抗风险的重要突破口,大中银行纷纷依托互联网移动技术手段,从产品、场景、渠道等众多维度向“大零售”战略方向转型。而农商行虽有着贴近居民、人亲地熟等发展零售业务的得天独厚优势,但受制于农村居民信用数据缺失,信用体系不建全等因素,导致“垒大户”、重对公而轻零售等现象仍存在。以江阴农商行为例,2015-2017年个贷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8.95%、8.61%、9.69%。

移动支付在农商行转型中的价值挖掘

移动支付有效扩大了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而且通过移动化服务进一步扩大了电子支付的辐射范围,提升了金融服务传导速度,促使金融竞争迅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也将普惠金融推向了新高度。移动支付越来越受到金融界的普遍重视,支付结算的新时代价值正在被广泛和深入挖掘。

移动支付使得支付结算业务衍生价值急剧放大。经济活动中的任何信用信息都体现在交易及货币债权的转移过程中,亦即体现在支付活动中,从而成为商业银行存贷业务发展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以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移动支付技术日趋成熟,使得支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支付结算业务本身,其功能被急剧放大。一是大力发展移动支付服务使农商行能够提升客户黏性,并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二是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和良好的用户体验,使其成为农商行重要的获客手段,由此带来的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沉淀为农商行带来宝贵的低成本资源;三是移动支付环境中积聚沉淀大量有关客户行为偏好、身份特质、爱好习惯、人脉关系、履约能力等数据信息,借助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以及各类征信模型,使支付价值迅速转化为信用价值,派生出网络借贷、信用评价、线上众筹、智能投顾、财富管理等核心金融业务,为存款、信贷、理财、投资等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获客渠道、数据基础和决策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小微、零售等普惠金融的发展,为农商行有针对性地维护老客户、拓展新业务、优化产品功能、提升服务量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支撑。

移动支付成为农商行强化支付中介地位的重要依托。支付结算业务从未像当前一样成为存款创造、信贷拓展以及其他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农商行也从未像当今这样更加重视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以前受技术条件所限,农商行只能按照自身传统人员和网点优势,按照“二八”法则为相对高净值客户提供服务,一定程度上造成农商行高度依赖存贷业务,支付结算价值贡献微乎其微。但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移动金融服务正强力改变银行金融服务边界,进一步提升了农商行业务对农村偏远地区的辐射力度,也进一步促进了农商行网点服务的社区化、营销化、体验化转型,更进一步降低了农商行服务拓展的边际成本,使得农商行向更多“长尾”客户和城区高端年轻客户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正是依靠移动金融服务这一利器,农村市场和农村客户越来越受到各类金融机构及互联网企业的青睐,导致农村金融竞争异常激烈。农商行除了全力投入开展移动金融服务以强化自身服务质量、效果外别无选择。

移动支付将成为未来农村地区电子支付发展主导方向。移动网络技术进步使得农村地区现金支付习惯悄然改变,卡基支付方式也快速向电子支付、移动支付转变。移动支付更符合农村地区较为分散的生产生活特点,其便捷、髙效、无边界的服务优势对于扩大农村消费、加速农村资金周转、降低村民交易成本、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都具有积极作用。据商务部统计,2017年全国农村实现网络零售额12448.8亿元,同比增长39.1%。农村网络零售占网络零售的比例逐年飙升,由2014年的6%快速发展到2017年的17.4%。至2017年末,农村网店达985.6万家,比年初增长20.7%。农村地区线上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服务和科技应用不断挖掘农村地区移动支付洼地的潜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县域常驻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持续增长,城乡一体化进程必然加快。农民工进城安家、乡村观光旅游、农民社医保制度不断完善等也将催生出更多移动支付需求,移动支付场景化应用也将越来越丰富。

移动支付时代农商行的经营转型路径

在移动金融时代,随着利率市场化继续快速向纵深发展,农商行存贷利差收窄将成定势;随着农村城镇化带来的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购房等造成农村空巢化,将引起农商行客户资源流失;随着农村地区金融竞争加剧,农商行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被压缩;随着宏观经济的日益复杂严峻,农商行本身偏高的不良率控制压力也将愈发增大。农商行虽然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实现转型发展面临着不少困难,但其依托庞大的客户资源、在支付结算渠道接入方面的全面性、对支付结算风险的有效防范、线下物理网点的广泛覆盖,加之采取一系列以移动支付为核心的移动金融服务创新,定将能够实现转型突破和升级发展。

坚持差异化的战略定位。伴随城乡一体化、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趋势不断增强,农商行应认清自身“微小银行”“地方银行”“涉农银行”等特点,顺应时代趋势,深耕本土金融市场,加速以“共享、开放、协作、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及金融科技创新来大力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尽力拓宽移动金融服务,有效突破获客瓶颈,提升中间业务比重,补齐零售金融短板,全面实施“大零售”转型战略。要摒弃片面追求“大、广、全”的执念,确立“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专”的特色化转型思路,坚持做农、做小、做散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的定位不动摇,从传统单一吃“存贷利差”银行向“轻型化”、“综合化”银行转型。要依托移动金融思维大力发展小微业务、中间业务、资金业务和低资本消耗业务,向资产结构和盈利模式多元化转型。从服务乡村经济,到服务乡镇经济,再到服务城镇经济,要全面打造百姓银行、家庭银行、社区银行、产业银行,对接农村居民城镇化,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推动农村金融信息化,从服务“小三农”到服务“大三农”转型。要以服务渠道电子化、移动化促进农商行经营发展向存款业务活期化、信贷业务零售化、物理网点体验化、金融服务综合化等方面转型。从而最终促进业务多元化平衡发展,切实增强风险防御能力,有效控制并逐渐降低不良率,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

抢占农村地区移动终端。农村地区移动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移动支付快速普及、非现金支付习惯逐渐改变,使得农村地区移动支付市场成为多方争夺的一片蓝海。通过大力发展移动金融服务深耕县域本土金融,成为农商行在新时代巩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方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抢占农村地区移动终端成为首要之举。一是要清晰定位于服务县域本土经济,加强系统开发力度,不断完善系统功能,在优先将柜面高频业务向手机银行、微信银行迁移的基础上,逐步开发、优化并上线低频业务流程,提升移动金融业务柜面替代率。二是在具备基础交易功能后,着力提升用户体验,开发衍生业务,向客户提供物超所值的金融附加价值,有效拓展县域城区年轻客户群,大力提升移动金融业务的获客率。三是以物理网点为基础,加大营销考核力度,通过线下分片营销,大力宣传和普及农商行移动金融客户端,并在走访和宣传中不断跟踪研究用户支付习惯和规律,持续迭代更新农商行移动端App产品。四是通过线上营销活动,在促成用户高使用率的同时,有效推动存量用户转发和推介,形成客户端覆盖率的倍增效应。

推进移动金融业务创新。为了避免非银行支付将前端支付场景阻隔而使银行仅充当“会计出纳”角色,农商行必须大力推进移动金融业务创新,通过金融科技使支付结算新模式打通从客户账户—交易—分析—业务拓展的畅通流程。一是从支付产品角度来看,要积极推进以银行卡为基础的NFC支付产品创新,充分利用并巩固农商行在现有清算网络和规则下的POS布局优势,同时要主动布局二维码支付,在“收银宝”基础上加速推进“一码付”聚合收单平台建设。在农村地区,扫码支付场景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农商行应敢为人先地将其作为发力重点,加快智能支付终端建设,强化自身主导地位。二是从支付用户角度来看,农商行要不断创新产品功能,无缝对接B2C支付收单以及C2C转账付款。在B端要进一步巩固农村市场,大力拓展城区市场确保稳中有进,要将支付与理财业务、客户信用、消费金融等有机结合,为商户配套提供一站式接入、电子对账、批量付款、主动收款、利息管理、电子票据、多维统计分析等一系列增值业务。在C端要大力开发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系统功能并开展配套营销活动,加入更多年轻元素,促进客户结构年轻化。同时,在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方面,积极服务好“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资金流动需求,主动对接农村居民城镇化,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对农区、镇区、城区的覆盖面和渗透度。

构建“支付+”综合金融环境。虽然平台是培育用户习惯、获取客户和拓展业务的重要载体,但考虑到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因素,农商行凭一己之力还难以在科技和经济实力上单独构建,即使开发出来也会因限于县域经营范围而不具有规模优势。可考虑由省联社牵头实施平台开发建设而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另一条思路是采取“联盟”或“合作”的方式,通过调整系统接口方式提升兼容性,充分整合当地线上线下资源,搭建“支付+”企业、商户、居民、保险、证券以及其他组织在内的线上综合金融服务环境。一要突出综合性。首先在农商行内部要实现多渠道协同整合,将柜面、自助、网银、手机银行和微信银行等渠道无缝对接,实现渠道互通、信息共享、流程衔接和服务协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和一体化流程体验。二要突出场景化。要以支付服务为基础向用户提供衣、食、住、行、购物、商务、教育、娱乐和社交等便利服务,使农商行进一步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延伸服务链,优化获客渠道。三要突出开放性。除了深入渗透县域市场外,农商行还要抱着“竞合”的态度与互联网公司、非银行支付机构、大型电商、产业龙头企业以及其他金融科技平台之间开展跨界合作,克服制约瓶颈,实现信息、渠道、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联合,推进金融产品和营销模式创新。同时,涉农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农商行还必须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通过优化和创新移动代收代付服务争取更多的支农资金,并对接好新农合、新农保等城乡建设政策落地。在搭建综合性金融服务环境过程中,要以安全、便捷为基础,突出友好、好玩等特点,场景力求丰富、生动、创意,大力吸引陌生用户,促进低频用户向高频用户转变,最终筛选出各价值层级客户并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

积极探索发展交易银行。交易银行凭借高度客户粘性、低风险经营和长期稳定盈利的突出特点备受银行界关注。目前虽然只有大中型银行已开始交易银行转型探索,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金融消费者行为和金融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为农商行大力发展交易银行、扩大流量经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探索发展交易银行过程中,一是要创新企业网银等非移动业务渠道,推出移动服务终端,提升对公移动金融服务水平。二是围绕县域居民生产生活变化(如村民聚居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等),紧盯居民收入来源、消费支出、融资需求等各方面服务诉求,提供有针对性金融产品。三是要从源头上对接客户开户服务,为客户协助解决一揽子包括工商、税务、法务、会计等相关配套服务,争取到更多的基本主办账户。四是要以客户账户管理为核心,围绕客户各类交易行为,以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为基础形成完整的用户支付和产业链条。五是应用客户画像、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客户数据分析和产品创新,开展精准营销,开发多样化的交易银行产品(包括存款、理财、智能信贷等)满足客户各类金融需求,提升支付结算服务能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六是突出客户信息收集、资金沉淀、数据挖掘、服务派生等业务方向,全方位、全流程提升客户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助推农商行走向小而精、小而美,不断提升对县域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

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移动金融服务体系。在线上渠道建设方面。构建以移动支付为核心的一体化综合服务渠道,采用线上联动营销,利用积分功能,通过普惠活动大力推广客户端实现有效扩面。在形成广泛客户建档面的基础上,依托CRM系统构建客户分层营销机制,大力开发高端衍生服务。配合线下“一镇一品”等活动,只要符合准入条件,客户在全县域每个乡镇的合作商户均可享受优惠服务,通过线上优势激活并进一步提升物理网点优势。同时,优质合作商户除了能享受线下活动优惠外,还能准入将其优质产品和服务在农商行移动平台上推广,利用农商行广大本地客户群体以及服务县域经济的聚焦性开展精准营销。此外,借助聚合支付等产品扩大智能就医、智能出行、智能缴费、智能菜场等领域应用,将移动金融服务平台打造成为与商户相互合作、双方业务推广以及居民在线享受“吃住玩乐行”等服务的一体化平台。

在线下渠道建设方面。审慎新开物理网点,调整优化并构建以存量物理网点为中心的,对接线上渠道形成一体化的用户体验平台。全面开展文明优质服务网点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百(千)佳网点”、“标杆网点”等建设工作,提升客户体验。通过宣传、走访、建档、分析、筛选等一系列工作,与社区、村(居)委、管委会、行政派出机构、物业公司等多方合作,开展各类主题宣传和营销活动(金融知识宣传、体育联谊比赛、爱心公益等),通过将金融服务与居民“吃穿住行用”结合,打造“生活+”金融服务体验平台,提升客户黏度,将每个网点范围内的商户、居民与农商行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并呼应线上活动形成互动内循环。

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移动金融服务体系。在移动金融大发展的环境下,重点发展智能网点和电子银行两个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客户体验,推动农商行移动金融服务转型。物理网点等非移动服务设施要实现功能化、标准化、智能化、体验化改造;员工服务要实现移动化,增配员工移动服务终端,充分利用农商行点多面广的优势全面推行上门服务,促进员工走出去,更贴近市场和客户。重点考核上门率、获客率、综合贡献率等指标,提升员工业务拓展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有效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客户终端(手机银行)的移动化,重点是增强农商行手机银行App系统功能和用户体验,提升装机率,提升客户推介率,提升柜面替代率,释放人力资源,调整前后端人力资源结构。实现线下渠道智能化、体验化,线上渠道标准化、移动化,共同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移动金融服务体系。通过构建大零售移动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客户扩面增量,实现客户结构调整,推动业务结构优化,弥补经营发展短板,确保农商行实现长期稳健发展。

66财经推荐您看:

新手用信用卡注意手入门的信用卡(新手用什么信用卡比较好)

移动支付在农村的广泛应用还需要改善哪些条件(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推广的困境)

尹家溪镇领导(张家界永定区尹家溪旅游开发区)

Tags:

(责任编辑:66财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已注明文章出处,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8407578@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及涉嫌侵权链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本文标题:【移动支付在农村的广泛应用还需要改善哪些条件(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推广的困境)】

本文链接:https://www.nxgjcc.com/5738.html

搜索
相关推荐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