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66财经,我们专注于分享专业财经知识!
66财经 > 财经问答 > 九几年经济危机(1997年的经济危机)

九几年经济危机(1997年的经济危机)

优质
66财经 2024-04-07 20:45:02 62次浏览 来源:林夕梦之
最佳经验
本文由林夕梦之推荐
全网优质答案

九几年经济危机(1997年的经济危机)

六、1990年到1991年的经济危机

本次危机是二战后的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

在1980年-1982年的危机中,面对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困境,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分别在美英两国发动了一场反凯恩斯主义革命,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目标,而置失业和生产下降于一旁,结果危机迁延反复,变得更加深重。里根政府的对策是借失业削减福利,削减工人工资,强硬打击罢工,同时削减税收,给企业以各种税收优惠,刺激企业投资,更为重要的是,里根政府在理论上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同时,实践上大规模增加军费,增加国内需求。这两手相配合,终于使美国经济于1982年底摆脱危机,进入自70年代以来少有的持续高涨阶段。1983年到1989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年均达3.2%。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失业率降到5.3%,通货膨胀率降到3.5%-4.0%之间。

这在七十年代末期的美国经济学界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成就。其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在里根政府的经济反革命政策作用下,美国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降至低于西欧主要工业国的水平,使得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际竞争力。1985年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又严重地削弱了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其次,里根赶上了石油和初级产品降价的好时代。石油价格在1986年3月一度降到12美元每桶。

考虑到七十年代以来持续的高通货膨胀率,这一价格已经接近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水平。与涨价相反,降价扩大了市场需求,并且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但是,仅有这两条还不足以维持长达8年的繁荣。里根8年任期内,累计财政赤字达 13382亿美元,平均每年达1672亿美元,是70年代财政赤字水平的近4倍。在此期间,不仅政府债台高筑,个人通过分期付款和信用卡贷款方式积累的债务也急剧增长,而且股票价格在1980年到1989年间上涨了181%,推动了个人需求的增长。

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却是一波三折。先是从1983年到1985年强劲扩张,国际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全世界惊呼日本的经济侵略。接着是在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压力下被迫使日元升值,从1985年2月到1986年8月间,日元竟升值69%,到1988年又上升28%,这就使日本进口大增,出口停滞,国际竞争力被严重削弱,1986年日本工业生产下降0.2%。

随后,日本经济被泡沫化,内需旺盛,大批豪华型服务项目、娱乐设施、高档轿车纷纷上马;企业大量投资,从 1988,1989,1990三年的设备投资增长率分别为14.8%,16.6%,12.4%,投资额超过美国同期的投资额;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狂涨,日经指数从1985年的12755点,涨至1989年末的38915点;贸易顺差大幅度下降,从1986年的1000亿美元下降到1990年的700亿美元。但是,泡沫经济毕竟不能持久。1989年底起,泡沫开始破裂,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一落千丈,企业和银行纷纷倒闭。

九几年经济危机(1997年的经济危机)

西德从1983年1月起开始经济回升,但增长乏力,曲折较大,失业率不仅没有减少,反而逐年增加。1983年1月失业率8.9%,到1985年10月,升至9.2%。1983年-1990年平均失业率高达7.3%。这一失业率高于日本(2.7%)和美国(6.7%),但低于同期英国(9.55%),法国(9.72%),意大利(10.65%)。当然,以失业为代价,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1983年到1990年间通货膨胀率仅为1.88%,是主要工业国家中最低的。在失业的压力下,八十年代名义工资增加缓慢,实际工资有所下降,使得进出口连续保持顺差。

八十年代的繁荣极不平衡而且酝酿着更大的危机。以跨国公司为后盾的保守主义的经济势力主宰各国,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工人的福利和工资削减,失业率居高不下;相应地,发展中国家债务沉重,相互竞争,初级产品价格越来越低,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发达国家政府、企业、个人债务也越来越沉重,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唯一从中获益的是发达国家的垄断财团和跨国公司。但是,到八十年代末期,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能力投资过度,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又降临了。

实际上,美国经济走向危机的历程应该从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算起(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美国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以1987年第四季度为最高点,接近7%,从 1988年第一季度开始即逐季直线下滑,到1989年第二季度降到1.7%,第四季度降到接近零,到1990年变为负增长。这次危机从表现上看似乎比较温和,实际上其严重程度比上一次更甚。这次危机经历了历时约两年半的始发阶段,即1987年10月至1990年初,经历了为时三个季度的恶化阶段,又经历了历史约两年半的危机后期阶段,共历时五年又三个季度,呈现W+W型。

直至1993年9月23日,美国财政部长小劳埃德·本森特在华盛顿就即将举行的七国集团财政部长会议一事向新闻界吹风时,仍将包括美国在内的七国集团的“经济衰退”比做一架等待起飞的飞机,说“我们至今还没有滑出跑道”,并呼吁日本和西欧作出努力,“以避免发生连续第五年的全球经济萧条。”在危机的恶化阶段,工矿业生产指数下降5.2%,1990年企业破产数达6万家,8月以后每周宣布破产公司达1500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也严重衰退。1991年上半年企业破产430033家,其中商业、服务业、运输和公用事业占56.6%。失业率于1992年6月达最高值7.8%,但直到1993年8-9月间,仍达6.7%,高于危机始发时的5.5%。

日本的情况更加糟糕。从1991年起,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危机或萧条。从1990年到1992年8月,日经指数下跌了62%。1992年日本股票市值与土地市值共损失406.9万亿日元,相当于该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65.4万亿日元的87%。在泡沫高涨的年代里,日本金融机构持有大量股票和房地产,并且还大量贷款给股票和房地产的投机者,形成丰厚的账面资产和利润。泡沫破灭后,资产转眼间成为负债,银行的不良债权大幅度上升,多家信用社和银行倒闭。其中日本最大的信贷联盟宇宙信用社的不良债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72%,消息传出,该信用社即发生挤兑风潮而倒闭。

日本大藏省1995年6月公布,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为40万亿日元,相当于全部放款额的6%。后来的情况表明,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泡沫破灭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是国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萎缩,其次是营业外亏损增多,第三是流动资金缺乏。因此,工业生产连续3年下降(降幅为11.8%),企业设备投资连续3年下降,企业经常利润连续4年下降。

为摆脱危机,日本银行连续8次降低利润,1995年8月竟至0.5%,仍然不能奏效。从1993年起,财政出现赤字并且逐年加大,至1995年赤字占 GDP的3.9%,经济情况也不见好转。但是,在萧条期间,日本对外贸易顺差一直很高,每年约为1000多亿美元,出口数量逐年增多。同时,日本海外投资的利润回流也不断增加。1985年海外利润回流为24亿美元,1989年即增至163亿美元,1994年更增至410亿美元。回流的利润和贸易盈余缺乏投资出路,在日本银行低利率的逼迫下,纷纷投入美国证券市场,是促成美国九十年代股市狂涨的重要力量。在日元升值一倍,日本工资增长率远高于美国的情况下,日本产业仍然展示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在如此巨大的贸易盈余和利润回流下,日本经济仍不能摆脱萧条,说明日本此次萧条之严重。九十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稍有回升即又跌落,东南亚金融风暴后,日本经济更加萎靡不振。九十年代的日本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时至今日,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日本经济衰退之势加剧,日经指数跌破10000点大关,日本银行体系的坏账进一步增长,而日本政府却已经债台高筑,累计债务高达GDP的130%。现在还看不到日本经济回升的前景。

在美国陷入危机时,由于两德统一,西德正处于“统一景气”中。为接管东部地区,统一后的德国政府每年投入1500亿马克,形成了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德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989年的4.0%升到1990年的5.5%和1991年的4.9%,机器设备投资增长率1990年、1991年分别为13.2%和 9.1%。但是,投资很快饱和,而国际市场却仍处在萧条之中,于是德国经济于1992年第二季度起陷入危机。危机是严重的,20个制造业除原油提炼外都出现负增长,且传统的优势行业遭受的影响尤其严重。其中,汽车业下降18.4%,机械制造业下降11.3%,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实际下降达1.8%(西部地区为2.4%)。失业率直线上升,1993年底西部为8.9%,东部为17.1%。这次危机在深度和广度上均超过西德前三次危机,除周期性因素外,八十年代以来,德国相对工资水平的提高也是重要原因。

1992年,德国全年实际工作时间只有1519天,美、日分别是1857小时和2007小时。1994 年,德国西部地区工人的小时工资为43.97马克,而其主要竞争对手日本仅为36.01马克,美国仅为27.97马克。此外,德国的社会保障费用已达工资总额的85%,占财政支出的1/3。这样,德国的直接和间接工资成本都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由此付出的代价,一是即使在经济恢复增长后失业率仍居高不下, 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全德失业率分别高达9.6%、9.4%、9.3%、11.1%。二是进出口顺差缩小,国际竞争力削弱。三是财政赤字继续扩大,1996年债务总额达国内生产总值的62%。

由此可见,除美国以外,日本、德国及西欧主要国家事实上并没有彻底摆脱战后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而是陷入了长期萧条。由于国际金融体系的高度流动性,日本和西欧以及第三世界各国的经济萧条,反而促成了资本源源不断流入美国,使美国经济获得了意外的营养。

从1993年底起,美国经济摆脱危机,进入新的高涨期。

七、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1999年)

本次危机是二战后第五次世界经济危机。

在20世纪80年代,凭借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大量资本投资亚洲新兴经济体,东南亚各国为保持经济高增长的态势,纷纷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吸引国外投资。在资本助推下,亚洲先后出现了经济“四小龙”,和“四小虎”,但由于各经济体增长方式过于粗放,竞相增加产能,导致了结构性生产过剩。80年代后期,亚洲各经济体泡沫化严重,贷款与高消费导致了经济的虚假和非理性繁荣,企业和银行等市场主体急剧扩大其资产负债表,导致了不良资产、坏账激增。产业资本在实体部门利润严重下降甚至亏损,被动流向虚拟部门,过多的银行贷款流向房地产和股市,经济过分金融化和虚拟化现象严重。

1995年,“新经济”时代来临,美国经济复苏,进入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的黄金时代,美元开始升值。由于东南亚经济体大多实行固定汇率制度,货币间接或直接与美元挂钩,美元的升值带动了与美元挂钩的东南亚各国货币一起升值,加之日元的贬值,严重降低了东南亚各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1995年开始,东南亚国家出口增长率停滞不前,进口激增,贸易及经常项目产生了巨额赤字。

泰国出口从1995 年的22.5%直降到1996年的3%,金融市场日趋动荡不安。泰国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银行坏账大量增加,出口增长率大幅降低,收支失衡。由于泰铢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且泰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在外汇储备大量流失后,被迫一再扩大汇率波动幅度。

1997年7月2日,由于投机者大量抛售本币,抢购外汇,已经弹尽粮绝的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当天即下降了17%,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暴跌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被国际炒家做空。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更是损失惨重,台湾当局也放弃了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10月下旬,国际做空机构矛头转向香港联系汇率制,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稳住了汇率。11月中旬,韩国爆发金融风暴,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韩元危机同时冲击了在韩国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九几年经济危机(1997年的经济危机)

1998年初,面对严重的经济衰退,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受其影响,马币、新元、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东南亚汇市才暂时稳定下来。

与东南亚关系密切的日本在危机影响下陷入困境,日元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向外扩散,同为新兴市场的俄罗斯股市暴跌30%,逾百亿美元外流。1998年年中由于国内外债务和外资投资风险暴露,卢布大贬值。在政府出台干预措施后股、债、汇暴跌。并造成俄罗斯债务违约。

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整个新兴市场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几乎陷入瘫痪。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这场金融危机一直到1999年才结束。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产业结构单一,技术落后的原因;有金融模式、监管体系不完善的原因;也有国家制度、人民消费习惯、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等。

一是外向型经济占比太高,国际市场的变动对经济影响极大。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提高,出口受到抑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无法持续保持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下,贸易状况恶化,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经常项目出现巨大赤字。

二是内部经济结构失衡,单个行业占比过高,例如泰国大量资金投资于房地产,由于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实际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债务危机,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三是债务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多,还债率高,还本付息压力大。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货币贬值就不可避免。

四是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金融开放的同时并没有建立相对应的管理体系,外汇储备数量和脆弱的金融体系难以抵御强大的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在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五是内部需求不足,由于东南亚各国内人民收入相对较低,文化上更提倡勤俭,偏向储蓄,市场比较封闭,需求较少,过剩的产能无法内部消化。美国从人口基数和人均收入上都较高,拥有巨大的市场,成为东南亚最主要的工业产品出口市场。因此,亚洲各经济体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逐渐加深,尤其东南亚各国对美国、美元的依赖程度极高。

六是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没有及时进行技术开发和产业升级,缺乏基础科学和创新产业的支撑,完全依赖低端制造和贸易收入,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支撑,人民难以忍受,当一轮经济周期到达转折点,外部的需求和环境发生变动,就会导致金融、经济危机爆发。

七是长期高增长掩盖了经济运行中的深层矛盾,弱化了人们对潜伏危机的注意力和警惕性,政府和公众都缺乏应对危机的准备,在危机到来时束手无策。

本次危机的教训与启示:这次金融危机暴露了许多国家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的缺陷。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了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大量吸收外资,实行本币自由兑换、与美元挂钩,实施高利率政策以吸收外资,造成了本币的严重高估。在国际资本大量涌入后,缺乏合理监管,资金流入房地产和股市。当社会需求不足或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股市下跌,房地产滞销,银行坏账增加,金融风险演变成金融危机。许多东南亚国家几十年积累起来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美元的每一次收缩将经济结构存在缺陷的经济体,造成致命冲击。而严重依赖出口型经济、投资比重过大的经济、缺乏金融监管等都属于经济结构存在缺陷的经济体。在上述经济结构尚未完善之时,盲目实行自由货币兑换政策可能是危险的。

66财经推荐您看:

韩国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韩国的天气怎么样?)

九几年经济危机(1997年的经济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这场危机给世界投资者造成了(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结果)

Tags:

(责任编辑:66财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已注明文章出处,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8407578@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及涉嫌侵权链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本文标题:【九几年经济危机(1997年的经济危机)】

本文链接:https://www.nxgjcc.com/299385.html

搜索
相关推荐
标签列表